编者按: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作为国际主办方,泗阳县人民政府、CBC建筑中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协办媒体。本次大赛采用大陆与国际或港澳台联合组队的“1+1”竞赛新形式,从来自23个国家的101所建筑高校中甄选15组方案进入现场建造阶段。大赛以“梨园小屋”为题,通过设计更新村落公共空间,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塑造乡村吸引力。8月梨果将熟之际,15个团队的方案正式落地泗阳果园村。本次为华南理工大学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联合团队的建造日记,后续将有更多大赛参与高校建造日记陆续发布。
华南理工大学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的作品“竹里馆”,作品使树干和树枝交错,用树冠的高低起伏决定不同使用情景,并与“以板为叶”的设计意象相合。同时,隐藏的节点使上下竹材给人以延续之感,仿佛竹子在生长,更具竹林意境。
我们来啦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ARRIVAL:2019-7-31
到达小屋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提前租好的小屋,大家一齐将小屋打扫了一遍,并接上电,以保证我们空调、风扇、电锯、照明等的使用。
这是我们将在学校的加工过程搬到爱园的第一天,我们一边熟悉着新的环境,一边梳理着各种工序。
切竹子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拉毛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灌胶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虽然这一天的产量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和小屋还在等待着什么。
小屋一角 © 华南理工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DAY1:2019-8-1
第二天,我们的小屋等到了。小屋告别了去往新宅的二老三小,却在锯片的噪音下,干挂胶的缝补中,我们与村民之间不同方言的交流里复得生机。
切竹子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与师傅交流拉毛技巧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教阿姨们灌胶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我们整日与乡土材料为伴,和村民一同呼吸空气中泥土的味道,忙碌固然忙碌,但忙碌中衍生的新问题和新方法,正是建造大赛的意义所在。
等待风干的节点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DAY2:2019-8-2
渐渐地,村民们已经掌握了竹材加工的基本工序,小屋加工厂已然初具规模。
熊璐老师在指导加工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使用模具切竹子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通竹节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有孩子跑进来找他的奶奶,他带着一脸腼腆的笑容,拿起竹子把玩着,时不时帮奶奶搅拌胶水。
搅拌胶水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把玩竹子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DAY3 TO DAY6
每天六点半,小屋加工厂都会准时开始运作。小屋里锯竹子的声音、打磨的声音、村民们聊天的声音,一如既往。
阿姨告诉我们,这个制作方法很容易上手,习惯了以后一天可以制作很多竹子,也不会过于劳累。她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做手工艺品的日子,笑道:“以前,大概这么高的时候,才能做,现在脑子眼睛跟不上了,就没做了。”
阿姨们常常喜欢向我们展示,展示她们做的节点有多漂亮,展示她们搅拌的胶水多均匀。她们自豪的笑容里藏着一点羞涩。
灌胶的阿姨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灌胶的阿姨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DAY7:2019-8-7
看着小屋加工厂一天天完善,我们也着手进行场地的前期工作了。
弹线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砌砖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切割板材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搬运木板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画线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手头的材料不多,场地的进度也不足以开展搭建,因此我们先利用少量的材料做了一些家具的尝试。
定板材尺寸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家具尝试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吸引孩子的家具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TO BE CONTINUED
在未来的几天里,我们会让竹子走出小屋,让他得以在爱园的夏夜里与清风明月为友。
深度采访
CBC建筑中心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数字化建造设计与建造方向教师熊璐(右),加泰罗尼亚留学生魏易盟(左)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围绕“竹里馆”,分享了一系列关于建筑、自然和乡村和谐共生的思考。
采访过程 © CBC建筑中心
CBC建筑中心:此次建筑大赛也是以微介入的形式,以小体量,低进程的公共装置去微介入到乡村去进行技术更新,请问您是如何从地理特征、产业文化和历史文物角度进行思考的?
熊璐:首先要搭建村民共建体系,一个灵活的村民可展示手工业的产业。我们希望更多使用乡土材料,比如竹材。装置处于村口,旁边规划了停车场。我们希望装置具有一定的标志性,能集中展示爱园镇的文化和产业,作为一个灵活的建造系统存在,起到一个展示作用,把爱园镇的全部集中展示出来。
魏易盟:刚才熊老师讲的建构逻辑,乡建系统是非常适合学生竞赛的。补充一点,我们这个项目的特色,不仅是结合乡村材料、乡土架构和运营方式,而且它结合了参数化设计手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运用到日常建筑上是必然趋势。同时,竹里馆对材料也有极高要求,如何把这两者结合实现完美呈现,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挑战。
CBC建筑中心:此次竞赛处于百年梨园内,此次设计是从哪些方面围绕“梨”元素进行设计的?
熊璐:梨元素没有注重考虑与梨园的对应关系。虽是百年梨园,但其实镇上面最好的农产品是果,梨只是一种特产。据我近日与村民的交流,发现爱园村里有苹果、梨子、香瓜等多样农产品。我们试图做一个“村口大树”的概念,村民可以将农产品摆在我们的“果树”上,不仅限于梨树,但也可以是梨树。
CBC建筑中心:贵校上一届大赛团队作品的形态与此次大赛十分不同,请问此次作品的形态有何特色?
熊璐:今年采用有机结构和形态,主要强调做法产业化和可推广性。往年我们加工是提前预制。这次采取了和村民共建的方式,去年是整体帐拉交叉的结构,考虑到它整体力学的性能较为精巧,导致在乡村推广有一定难度。这一次考虑到推广问题,特意在当地找了热心村民一起作业。
相当于将技术传授到村里,通过这个方式来验证能否推广。从生产角度上,我们发现它有一个良好的推广速度。开始同学会担心,村民工人不熟练,降低加工速度,后来发现经过培训后,村民产量比学生要高。以前我们仅仅是搭建,而这次是希望产业能够激活乡村。
采访过程 © CBC建筑中心
CBC建筑中心:团队的做法其实是授人以渔,如果村民掌握技术,虽然每家每户无法完成大体量搭建,但可满足季节性售卖或展示的需要。
熊璐:是的,我们方案里面也会尽可能展示大量场景,体系也可以有其他用途,不仅作为一个建筑,而是做其他家具或农业用具,都会继续验证系统的活性。
CBC建筑中心:此次大赛由于团队在前期场地设计,方案被大量调整,能否详细叙述您是如何根据场地或建筑的限制及时调整方案?
熊璐:一开始选定有老房子的场地,后来初赛入围,过了许久才知场地已不能使用。后来现场踏勘,再选场地,但由于村子的风水需求,不得不规划场地。最后我们对如今的场地十分满意,因为处于一个停车场入口的位置。我们开始部分理念不能够完全表达,比如做大喇叭口,后来就不得不放弃了部分理念。但反而从这个角度可以证明新建构系统的灵活性,它并非无地不立,而是因地制宜,表现了建造体系的灵活多变。
魏易盟:从我开始接触这个设计到现在,方案变化很大。但这个过程中,从开始非线性体包括到现在相对规整、干净明确的几何关系。尤其是场地处理上,我认为我们所实现的一个是无论处理手法如何,能够理解场地,满足构筑物所承载的空间或功能上诉求。核心在多次尝试调整中成功延续,这是我们不错的一点。
CBC建筑中心:从带队老师的角度,参与建造大赛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和您的教学生涯产生一种怎样的影响?贵校可向学生首次参赛传授经验,但许多团队首次参赛,学生想法与实际落地时大不一样,请您就此谈谈看法。
魏易盟:实地乡建最大优点之一是当你真正深入深入理解场地关系和材料,辅之综合性的选择和处理,理解随事件而深入,答案渐渐会询问个体独立的思维。之前设计和现实场地实际是有区别的,设计和回应场地之间会产生设计的矛盾。实际建造,虽然说可能不习惯,但是相应成长也是非常大的。包括在今后的学习或实践里,这种经历会更多令个人设身处地,你现在所以为的逻辑能否可以成功,这需要你在不断去问自己的过程中得到答案。
熊璐:我非常赞同魏易盟同学的说法,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去适应场地,或者适应乡村环境。此次大赛组织地非常好,因为我们真正住在镇子里,前两次参与,住的地方跟场地会有一定距离。这次大家有机会能够生活在镇子里,感受这镇子的人和物,整个综合环境和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要有心态准备,乡村环境多变,某些方面它会比城市复杂,城市会有严格的规程,方案定下来就基本没有改动。在乡村里要时刻面对改变,比如场地改变、村民习俗和忌讳,这是不得不做的改变。另外是我们去接受,或要求我们去改变的内容。来到乡村后,会对乡村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具有惰性,但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一种限制,或一种无可奈何的行为,我们要去主动发掘和接受,把他们视为可以使设计变得更好的机遇,这是与我们在学校、在城市做设计的一个大的区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建于1932年的襄勤大学以及1938年并入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学院已在亚热带建筑设计、亚热带城市规划设计、岭南风景园林、亚热带建筑技术科学等方面办出了特色、形成了优势。我们将继续努力,办成国内一流水平,为国家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建筑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熊璐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数字化建造设计与建造方向
钟冠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竖梁社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互动灯光设计导师
王朔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数字化建筑设计与互动设计方向
肖俊 王琼 区启铖 陈建铭 黄扬峰 黄之楠 林伟民
苏诚章 谭淇尹 王嘉颖 余春廷 钟纪豪 张婷婷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IAAC)是一所涵盖研究、教育、生产和推广的研究院,其使命是展望城市的未来。IAAC遵循各种规模的数字革命(从比特到地理,从微控制器到城市,从材料到领土),以扩大建筑和设计的界限,并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IAAC是一个实验性和体验性的中心,在这里人们通过一套能够促进真正解决方案出现的测试方法,在实践中学习。IAAC是一个开放,独立和激进的非营利性基金会,受到巴塞罗那价值观的启发。巴塞罗那是建筑和设计的发源地,在这里,城市主义被发明,此外,本地高质量的和创新导向的研究与技术、建筑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卓越网络相连。IAAC提供一些硕士课程,包括在Valldaura Labs Campus开发的生态建筑硕士课程。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建造未来的建筑,并且建造一座真正的建筑。
Vicente Guallart
IAAC联合创始人
巴塞罗那首席建筑师
Guallart Architects创始人
先锋建筑师
曾主持海内外多项建筑与城市规划项目实践
The Self-sufficient City作者,Geologics作者
魏易盟 Pablo Corroto Elisabet Fabregas
Michael Salka Jorge Morales Firas Saffiedine
由CBC建筑中心主办的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始于2016年“楼纳首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历经四川德阳、江西夏木塘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大赛旨在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探索中国乡村建设的可能性,并训练学生在场地分析、功能空间组织、造型设计,以及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体系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